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 收藏

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

Thirty years changes of social value in China

丛 书 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中国哲学社会科学30年丛书

作     者:潘维 廉思 

I S B N:(纸本) 9787500473084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 版 年:2008年

页      数:32, 10, 451页页

主 题 词:价值(哲学) 演变 研究 

学科分类:030505[法学-思想政治教育] 01[哲学] 03[法学] 0101[哲学-哲学] 060305[历史学-专门史与整体史] 06[历史学]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0603[历史学-世界史] 

馆 藏 号:201371922...

摘      要:针对30年来我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在2007年举办了一次大型研讨会。来自海内外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五十多位学者参与了研讨。盘点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教训,大体上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类视角。在精神文明的范畴里。价值观变迁显然是个核心话题。在改革开放30年的下半期。价值观的“混乱或者“混战是我国人文社科界关注的一个焦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迷失。是中国社会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统一的核心价值观能整合社会关系,阻止其恶化和分裂,反映社会生存的需求。缺少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没了“主心骨。针对30年来我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在2007年的夏秋之交,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举办了一次大型研讨会。来自海内外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五十多位学者参与了研讨。此书由与会学者提交的论文编辑而成,整体地体现了近30年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变化,反映了学者们在价值观问题上的真知灼见,颇具思想性和启发性。文摘体制和机制逐步僵化,导致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至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面临严重的困难。而在此同时,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抓住新技术革命兴起的机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调整自己的体制和政策,缓解社会矛盾,表现出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势头。另一方面,从国内背景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遭遇了极大的挫折。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后,极大地发展了经济社会等项事业,但也走了弯路,甚至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失误,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度停滞,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性挑战和压力。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历史背景下,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和发展社会主义双重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深刻思考为什么社会主义在发展的进程中面l临如此巨大的挑战和困难,而资本主义为什么在发展进程中又起死回生,表现出新的发展势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怎样才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发展起来,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引出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引出了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决然走改革开放之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抉择。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者们来说,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这就必须首先回答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又要依次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而上述三个问题最终归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这事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长期执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归结起来,就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依次提出,而又依次得到回答,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又不断地得到新的解决。历史实践已经证明,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已经创造性地并将进一步深人地回答这一系列重大历史性课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问题。邓小平科学地破解了这个课题,邓小平理于是,经历了最近三十年的变迁之后,在物质生产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成就之后,“发展、“改革、“与国际社会接轨这类一度被视作天经地义,拥有社会共识的词汇丧失了原有的磁力,而中国式保守主义思潮开始自下而上地兴起。一个潜在的“中国学派呼之欲出了。中国式保守主义的主要特征有三个。(1)要求重新评估中华传统政治文明,将三千年与最近三十年的成就连在一起。既然传统政治文明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生存方式的结晶,就不能用一个西方的负面概念“专制来简单地概括和否定。(2)要求重新评估人民共和国前三十年建立的社会主义传统,将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的成就连在一起。前三十年的传统貌似与“改革相左,却为中华由小农文明跨人工业文明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3)要求重新评估近代以来的西方文明,将其不仅与新中国六十年的成就连在一起,而且与新中国的挫折连在一起。西方文明趋于极端,不仅激励进步,也带来掠夺和异化;不仅应当学习,而且还可以批评。仅仅将这种中国式保守主义思潮斥为“极端民族主义是无益的,这思潮的崛起有国内和国际的思想基础。在新的三十年开始之际,“否定之否定的轮回开始出现,批判精神再度兴盛。在城市,批评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市场化,以及对国际需求的依赖和对国内需求的轻视。在乡村,批评以“海选和“费改税为名的改革摧毁基层政权,使政府在乡村沦为空中楼阁,把权力真空留给黑社会和外来宗教势力去填补。当传统的工农联盟丧失了基层政权这条纽带,农民的利益与国内和国际资本求扩张的

实体馆藏
馆藏地名称 定位 索书号 条码号 文献状态
南校区保留本图书藏阅室 查看 B018-53/P243 010374385 阅览
南校区汉文社科图书借阅室 查看 B018-53/P243 010374387 可借
南校区汉文社科图书借阅室 查看 B018-53/P243 010374386 可借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