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出 版 物:《中国文化》 (Chinese Culture)
年 卷 期:2024年第2期
页 面:202-210页
学科分类:01[哲学] 0101[哲学-哲学] 010102[哲学-中国哲学] 05[文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摘 要:傳統中國之中常被詮釋爲中心、中央、中間、内,引入方以智創發的均,更能表現中國文化的創造性與開放性特質。均的創造性與開放性由五個含義支撑:其一是制作陶器的工具,在旋轉中創造;其二是制作樂器的樂均,由中宫旋轉制樂,并由此關聯中國語言創作的旋韻;其三是匀,調和不均,歸於中和;其四是天均,是日新生生的道;其五是超越對待的絕待,在融合異質事物中顯示其優越性。以均展開中國哲學思想,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文化政治的中均模型,中均混合雙旋,在旋入中開放吸收四方的優秀文化,集成創造,在旋出中影響四方;二是哲學思想體系,將中國哲學的重要概念統合,尤其是中與旁、統與辨,以此展現中國文化與四方文化的關係;三是引入公均,形成“一分爲三與“一分爲五的辯證體系,展現“環四中五或“中五四破的開放性與創造性。以均考察中國哲學文化發展,先秦哲學主要表現爲孔子大成均與老子混成均的相互作用;漢唐哲學主要表現爲引入佛教的空均與禪宗的别均;宋明哲學主要表現爲濂洛關閩的獨均,以及獨均與空均、别均的相互作用;明代中後期,遠西均(質測之學、西方自然科学)傳入,爲中國文化進一步創造提供了新資源,融合遠西均成爲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