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控制论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929-1966年) 收藏

控制论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929-1966年)

The Early Diffusion of Cybernetics in China (1929-1966)

作     者:彭永东 

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出 版 物:《自然科学史研究》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年 卷 期:2004年第23卷第4期

页      面:299-31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1[哲学] 06[历史学] 07[理学] 08[工学] 070105[理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071101[理学-系统理论] 0711[理学-系统科学] 0101[哲学-哲学] 060305[历史学-专门史与整体史] 060207[历史学-专门史] 010108[哲学-科学技术哲学] 081101[工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712[理学-科学技术史(分学科,可授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学位)] 0811[工学-控制科学与工程] 0602[历史学-中国史] 0701[理学-数学] 0603[历史学-世界史] 

主  题:控制论 传播 钱学森 工程控制论 

摘      要:控制论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过程可分成3个阶段:维纳与中国学者李郁荣的合作(1929-1949年);控制论概念的传入(1949-1955年);《十二年规划》制定后,控制论在国内的研讨和发展(1956-1966年)。在统计、对比和分析历史材料的基础上,提出:控制论思想在新中国的传播过程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科学传播模式--哲学先行,平行推动。在这种传播模式中,传播并不是始于吸纳具体的科学理论知识,而是始于辨明其背后的整体哲学涵义和应用意义。国内科学哲学界的学者从译介苏联的相关论文开始,后来发展到自主地进行大规模的研讨;工程理论界在钱学森及其创立的工程控制论的指引下培养了自己的研究队伍,理论上紧跟国际前沿并有自己的发展,应用上偏重自动化、航空和计算机的研究。这一传播历程为文革后迅速兴起的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讨论热潮奠定了基础。最后,就控制论引发的科学传播与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