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科学译介研究(1582-1793) 收藏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科学译介研究(1582-1793)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科学译介研究(1582-1793)

作     者:王银泉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导师姓名:王思明

授予年度:2010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303[法学-社会学] 01[哲学] 050102[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3[法学] 030303[法学-人类学] 0101[哲学-哲学] 05[文学] 010107[哲学-宗教学] 

主      题:明末清初 来华耶稣会士 科学译介 适应性路线 中西文化科技交流 

摘      要:明末清初是欧洲殖民势力向世界各地大规模扩张的时期,又是基督教伴随着殖民势力向东方发展的高潮时期,同时也是东西文化开始猛烈碰撞的时期。明末清初也是中西科技进入较大规模的实质性接触和交往的新时期。在此期间,从利玛窦1582年抵达澳门为肇端,到1687年法国五位“国王的数学家抵华为标志的耶稣会士入华传教新阶段,直至“最后的耶稣会士钱德明1793年去世的两个多世纪中,随着一批又一批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科技交流进行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书信往来和译介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加深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n 在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即是欧洲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接触及影响,而实际充当这种科学与文化接触媒介的,便是在欧洲宗教改革和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潮中应运而生的耶稣会及其传教士。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活动中,传教士扮演著相当重要的角色,当时主要以天主教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们(较晚亦有少数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的教士),在试图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引介了西方的人文哲学和科学技术思想,译著了大量的西方学术相关书籍。与此同时,在适应性传教路线指引下的来华传教士出于打开传局面之需要,同时也是因为本国教会和政府的要求或者命令,或者是由于自己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希望在中国典籍中寻找到基督教教义的对接点,或者是由于天主教被禁以至于传教难以继续因此只能一方面为朝廷服务另一方面潜心译介中国文化,因此,在从事西方科技知识译介的过程中,他们之中的不少人也积极投身于把中国文化科学与社会习俗等国情介绍到西方世界去的著述和科学汇报活动之中,是为“中学西传。就这样,西方来华传教士来华的目的是传播西方文化与科技,但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又成为中国文化与科技的受熏陶者和接受者,进而又成为向欧洲译介中华文化与科技的传播者。\n “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之所以出现在明末清初,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具体来说,可以从全球背景、中国社会背景、中国科技需求背景、中国统治者执政需求背景以及传教士适应性传教策略的推波助澜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到了明末清初,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催生了其对原材料的迫切需求,进而引起了西欧各国对海外商机的探寻,而地理大发现之后激发起来的欧洲人探索新航路热潮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前往中国。就国内背景而言,从晚明时代开始,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高度成熟,并开始起步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新的近代社会转型,尤其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使历史发展呈现出新的情形,晚明的经济、社会、政治、习俗及思想文化都出现了新变化,这个时期的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开放,眼界最为远大,心态也最为良好的时期。从科技的现实需要来说,在中国历史上,晚明较之过去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加感觉到科学技术的迫切性。农耕、务工、通商、治水、备边、制历、踏勘等,无一不在等待科学技术为之服务,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就朝廷的态度来说,统治者对传教士采取了用其所长态度,因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和皇室对待西方科学技术有着实际的需求,而利用科学的目的则是统治者为了实施更好的统治。因此,明末清初的统治者对传教士的基本态度是:用其所长,同时令其尊重中国礼俗,遵守中国制度法令。从来华耶稣会士采取的适应性传教路线来说,明朝的国力强盛促使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意识到,在中国传教不能采用当时在基督教世界占主导地位的军事征服策略,而必须采用适合中国国情的适应性策略,与儒家思想进行调适。于是,入华耶稣会士来华之后摈弃强硬传教路线,果断地采取适应性传教策略,在西学译介和中西文化交流领域发挥了比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等其他修会的成员更为重要的作用,对于“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n 1601年利玛窦进入北京标志着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传教活动进入一个重要转折点。利玛窦为了实现传教意图继续发扬光大他在前期探索和完善的适应性传教路线,一方面研究中国儒学典籍以适应中国社会,另一方面以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作为敲门砖,为此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完成了不少西方科技著作的译述,其代表作就是与徐光启合作完成的《几何原本》。在后利玛窦时代,其他来华耶稣会士继续在中西文化科技交流活动中发挥作用并取得较为突出成就,代表性人物包括庞迪我、熊三拔、高一志、金尼阁、艾儒略、邓玉函、汤若望、罗雅谷、柏应理、南怀仁等。\n 1687年,五名法国耶稣会士来华标志者明末清初耶稣会在华传教的二百余年这段历史进入了一个重要转折点或者分水岭,法国传教士开始确立其在中国的优势地位。从1687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