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民国初期孔子诞辰纪念变动的历史考察(1912-1927) 收藏
民国初期孔子诞辰纪念变动的历史考察(1912-1927)

民国初期孔子诞辰纪念变动的历史考察(1912-1927)

作     者:赵璐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先明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01[哲学] 0302[法学-政治学] 03[法学] 030204[法学-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0101[哲学-哲学] 060205[历史学-中国近代史] 010102[哲学-中国哲学] 06[历史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主      题:民初 春秋丁祭 孔子诞辰纪念 蔡元培 陈焕章 

摘      要:传统时代,官方一贯以春秋丁祭作为祀孔的礼制性仪式,民间社会虽也有于孔子诞辰纪念孔子的传统,但因古人对于生辰纪念并不十分看重,故而仅在孔氏宗族内部、民间部分文人学子、士绅群体中开展,其关注度与普及度相当有限。至清雍正时,孔子诞辰纪念才被纳入官方的文化活动。不过,相较于春秋丁祭,其纪念仪式仅有一般性的斋戒要求,而尚未规定任何具体仪轨。总体来看,清末民国之前的孔子诞辰纪念一直处于颇为尴尬的境地。民国以降,封建政治体制瓦解,社会废祀、废孔之声高涨。1912年,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以“祀孔与宗教信仰自由不合为由,提出废止春秋祀孔的动议,旋即引发尊孔派人士的强烈不满与反对。基于因袭传统和迎合社会近代化转型之现实需要的双重考量,教育部最终采用兼顾尊孔与反封建不同诉求的孔子诞辰纪念以作折中,要求各学校于孔子诞日举行纪念会。次年,又正式发布电令将孔子诞辰定为“圣节,令各学校于是日放假一日,行礼庆祝。这一举措尽管得到教育界以及各地政农工商界的积极响应,但由于教育部在孔子诞辰纪念日期和纪念仪式上,直接套用阳历及仪式真空的做法,导致此后关于孔子诞辰纪念日期的争议不断,各地的纪念仪式也在很长时间内呈现出新旧杂糅的混乱样态。1918年,陈焕章等向国会提出圣诞节一案得以通过,孔子圣诞升格为“国定纪念日,全国放假一日并开庆祝会由此成为定例。但1920年后,受时局扰攘以及新文化、新思潮的冲击,孔子诞辰纪念在统合人心,稳定社会方面所发挥的效用已然相当有限,因而逐渐沦为官样文章,在争议声中走向了消颓。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孔子诞辰纪念的命运起伏,不仅反映出国家与社会在尊孔崇儒问题上的复杂考量,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政治权势与文化流派的斗争与博弈,同时亦折射出新文化运动后孔子儒学影响力日渐削减及其近代转型的深层困境。孔子诞辰纪念价值定位的变化及其命运的兴衰起伏,为我们思考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功用及其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颇具意义的历史鉴借与参照。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