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75 篇 期刊文献
  • 28 篇 学位论文
  • 3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106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89 篇 历史学
    • 80 篇 考古学
    • 17 篇 中国史
    • 4 篇 世界史
  • 36 篇 理学
    • 17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13 篇 地质学
    • 4 篇 地理学
    • 1 篇 大气科学
    • 1 篇 海洋科学
    • 1 篇 生态学
  • 5 篇 农学
    • 2 篇 作物学
    • 1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5 篇 管理学
    • 2 篇 农林经济管理
    • 2 篇 公共管理
    • 1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3 篇 工学
    • 1 篇 建筑学
    • 1 篇 土木工程
    • 1 篇 兵器科学与技术
    • 1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3 篇 艺术学
    • 3 篇 美术学
  • 2 篇 法学
    • 1 篇 政治学
    • 1 篇 民族学
  • 1 篇 经济学
    • 1 篇 应用经济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体育学
  • 1 篇 文学
    • 1 篇 新闻传播学

主题

  • 106 篇 生业模式
  • 8 篇 植物考古
  • 6 篇 气候变化
  • 6 篇 齐家文化
  • 6 篇 生态环境
  • 5 篇 动物考古
  • 5 篇 青藏高原
  • 4 篇 人地关系
  • 4 篇 植物遗存
  • 4 篇 阿敦乔鲁遗址
  • 4 篇 稳定同位素
  • 3 篇 史前游牧考古
  • 3 篇 人类活动
  • 3 篇 史前时期
  • 3 篇 农业经济
  • 3 篇 嫩江流域
  • 3 篇 古环境
  • 3 篇 游牧起源
  • 3 篇 拜尕什遗址
  • 3 篇 青藏高原东北部

机构

  • 16 篇 兰州大学
  • 13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
  • 12 篇 吉林大学
  • 6 篇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
  • 5 篇 赤峰学院
  • 5 篇 黑龙江大学
  • 4 篇 南京大学
  • 3 篇 中国科学院大学
  • 3 篇 安徽大学
  • 3 篇 山东大学
  • 3 篇 河南大学
  • 3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3 篇 上海大学
  • 3 篇 西北大学
  • 3 篇 青海师范大学
  • 2 篇 江苏师范大学
  • 2 篇 复旦大学
  • 2 篇 西北师范大学
  • 2 篇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
  • 2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

作者

  • 5 篇 董广辉
  • 4 篇 赵志军
  • 4 篇 郭荣臻
  • 4 篇 郑晓蕖
  • 4 篇 丛德新
  • 4 篇 cong dexin
  • 4 篇 dong guanghui
  • 4 篇 贾鑫
  • 4 篇 王倩倩
  • 4 篇 贾伟明
  • 3 篇 侯光良
  • 3 篇 王春雪
  • 3 篇 guo rongzhen
  • 3 篇 jia weiming
  • 3 篇 陈君
  • 3 篇 zhao zhijun
  • 3 篇 吕小红
  • 3 篇 孙永刚
  • 3 篇 zheng xiaoqu
  • 3 篇 hou guangliang

语言

  • 106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生业模式"
10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河南地区二里岗文化生业模式的考古学证据
收藏 引用
农业考古 2025年 第1期 53-63页
作者: 陈煦 王宁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河南地区作为中华文明和农耕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生业经济的重点地区,而二里岗文化阶段是研究早期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河南地区二里岗文化的生业模式有助于理解早期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河南地区二里岗...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史前生业模式的环境考古学观察——以新疆温泉阿敦乔鲁遗址为例
收藏 引用
第四纪研究 2019年 第1期39卷 218-227页
作者: 丛德新 贾伟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北京100710 悉尼大学考古系 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澳大利亚悉尼2006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中部,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新疆西部的温泉县阿敦乔鲁遗址的发现为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其中多隔间的长方形房址和几个不规则形扩间的构造十分特殊。这种房址不同于以往发现的以农业...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新石器时代关中地区人类生业模式演变的生物考古学证据
收藏 引用
人类学学报 2018年 第1期37卷 96-109页
作者: 屈亚婷 胡珂 杨苗苗 崔建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安710062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西安710054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改变了人类食物资源的获取方式。作为史前文化发展的中心,关中地区史前人类生业模式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的探索,将为北方地区农业的起源、发展与传播,文化交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人类对环境变迁的适应等热点问题研究提...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新疆阿勒泰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生业模式研究——以骨骼同位素为依据
收藏 引用
西域研究 2022年 第1期 45-54,170页
作者: 董惟妙 安成邦 于建军 陈晓露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科技考古研究院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人和动物骨骼中的碳、氮稳定同位素能够有效区分其食谱中粟黍和麦类作物的贡献程度,以及肉类蛋白的摄入水平,进而探究不同文化人群的迁移过程和生业模式。先前的研究认为,进入早期铁器时代,欧亚大陆内部先民才开始更多地食用粟黍。为了...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欧亚大陆草原之路-绿洲之路史前农牧业扩散交流与生业模式时空变化
收藏 引用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2年 第8期52卷 1476-1498页
作者: 董广辉 杜琳垚 杨柳 卢敏霞 仇梦晗 黎海明 马敏敏 陈发虎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730000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南京210095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态与人类适应团队 北京100101
史前农牧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扩散推动了人类生业模式的时空变化,对人地关系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是汉代之前东西方交流和农牧业扩散的主要通道,但史前农牧业扩散交流和人类生业模式变化的时空过程尚未清晰....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西辽河地区史前聚落的时空演变与生业模式和气候历史的相关性研究
收藏 引用
地球科学进展 2016年 第11期31卷 1159-1171页
作者: 王琳 武虹 贾鑫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福建厦门36102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210023
西辽河地区是中国北方农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随着近年来文物普查、遗址发掘和环境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该地区史前文化的时间序列、文化内涵和生业模式变得更加清晰。史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历史、生业模式变化的气候背景及其对...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欧亚草原史前游牧考古研究述评--以史前生业模式为视角
收藏 引用
西域研究 2020年 第4期 59-78,168页
作者: 丛德新 贾伟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考古系
考古学界对游牧社会的关注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20世纪后期,以苏联考古学家哈扎诺夫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在史前游牧考古的理论与实践中,对游牧的概念、分类、起源、遗址判断标准和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中以哈萨克斯坦的拜尕什遗...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黄河三角洲地区史前生业模式探讨
收藏 引用
农业考古 2022年 第1期 13-19页
作者: 王爱民 张卡 滨州学院人文学院 滨州市博物馆
黄河三角洲是史前海岱地区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地区,新石器时代黄河三角洲先民获取食物的方式主要有农作物种植、采集、家畜饲养、渔猎等。自后李文化至北辛文化时期,采集、渔猎经济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至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以粟为主...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淮夷生业模式的考古学观察
收藏 引用
农业考古 2023年 第3期 5-10页
作者: 汪启航 周崇云 安徽大学历史学院
淮夷作为青铜时代一支规模庞大的族群,分布于淮河流域。研究淮夷的生业模式是了解其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考古出土资料,综合植物遗存结构、动物种群分类和农业、渔猎工具的材质和型式,认为淮夷族群的生业模式为稻作农业经济...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内蒙古中南部先秦时期生业模式演变初探
收藏 引用
南方文物 2021年 第6期 98-105页
作者: 冯宝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中南部先秦时期各考古学文化中动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的系统梳理,重点探讨可本地区先秦时期生业经济的发展与演变,并总结出本地区先秦时期的生业经济是“采猎并重”-“耕猎互补”-“种养结合”-“农牧兼营”-“牧猎为主...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