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0 篇 期刊文献
  • 2 篇 学位论文
  • 1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13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8 篇 哲学
    • 8 篇 哲学
  • 5 篇 文学
    • 5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艺术学
    • 1 篇 音乐与舞蹈学

主题

  • 13 篇 美学哲学
  • 2 篇 审美价值
  • 2 篇 康德
  • 2 篇 《判断力批判》
  • 1 篇 李泽厚
  • 1 篇 合目的性
  • 1 篇 马塞尔
  • 1 篇 恩格斯
  • 1 篇 主体论
  • 1 篇 一次性
  • 1 篇 形象思维
  • 1 篇 境界
  • 1 篇 审美知觉
  • 1 篇 物理
  • 1 篇 叙述
  • 1 篇 比较文学
  • 1 篇 句子
  • 1 篇 信息美学
  • 1 篇 异型同构
  • 1 篇 文化哲学

机构

  • 1 篇 江苏省南通市启秀...
  • 1 篇 华北电力大学
  • 1 篇 华中师范大学
  • 1 篇 安徽大学
  • 1 篇 中国美术学院
  • 1 篇 西南农业大学
  • 1 篇 新疆大学
  • 1 篇 云南大学

作者

  • 1 篇 刘再复
  • 1 篇 邵振国
  • 1 篇 修海林
  • 1 篇 张立斌
  • 1 篇 陈斌
  • 1 篇 唐仕伦
  • 1 篇 张玉能
  • 1 篇 陈光辉
  • 1 篇 李智
  • 1 篇 梁红燕
  • 1 篇 吴岚
  • 1 篇 杨增菊
  • 1 篇 张石山

语言

  • 13 篇 中文
检索条件"主题词=美学哲学"
13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反映论”与“主体论”——对美学哲学基础的思考
收藏 引用
中国音乐学 1987年 第2期 39-41页
作者: 修海林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批判马赫的“感觉的复合”理论时强调,恩格斯“经常毫无例外地在自己的著作中谈到物及其在思想上的模写或反映”,随后提出,“任何人只要略为留心地读一读《反杜林论》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来源: 评论
不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美学学科“类”定位的超理性文化思考
收藏 引用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 第3期31卷 106-111页
作者: 张立斌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形而上和形而下都属于理性掌握世界的方式。然而美恰恰不在理性所可掌握的范围之内。美是超越了人的感性欲望、冲动、社会的理性价值、异化限定后的一种超理性存在。因此,美学所面对的是不可实证的对象。当形而上或形而下美学不顾及这...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李泽厚哲学体系的门外描述
收藏 引用
当代作家评论 2010年 第6期 200-201页
作者: 刘再复
我今天讲演,只写了提纲,并不刻意准备,更不想作大报告。只想把留在自己记忆中的最难忘的要点,把化入我血脉深处的李泽厚哲学“颗粒”先跟大家讲,以后有时间再慢慢把它提升、严谨化。我认为李泽厚的哲学体系由六个板块组成。这六个...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信息美学:一种跨媒体艺术的应用表达体系
信息美学:一种跨媒体艺术的应用表达体系
收藏 引用
作者: 陈斌 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通过跨媒体艺术的表现及应用特性,进行信息美学的研究。采用美学哲学分析法、跨媒体艺术理论演绎法和信息审美分析法,阐述信息美学与跨媒体艺术之间的关系。得出信息美学是跨媒体艺术的一种应用表达体系。以期为信息美学的进一步研究作...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美感的张力——李商隐、三岛由纪夫、伍尔夫作品的审美特性研究
美感的张力——李商隐、三岛由纪夫、伍尔夫作品的审美特性研究
收藏 引用
作者: 吴岚 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本文通过对李商隐、三岛由纪夫及其伍尔夫三者具体作品和写作技巧的比较与分析,论证了其作品之中这种审美特性的存在正是他们区别于其他采用形象化表达的作家的特征,并分析了他们通过混合文体与设置多重身份的创作方法正是产生这一特...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席勒论美的范畴体系与人的自我生成异型同构
收藏 引用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 第3期2卷 55-62页
作者: 张玉能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席勒在探讨美与人性的异型同构时 ,不仅考虑到了美与人性在结构上的静态对应和相同 ,而且也看到了美与人性在结构上的动态对应和相同。从动态上看 ,美与人性的异型同构实质上就是美的范畴和体系与人的自我生成的异型同构 :广义的美动态...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你将如何走过“历史”
收藏 引用
娘子关 2010年 第1期 24-25,1页
作者: 张石山
一般人,所谓芸芸众生,对一次性的人生缺乏自觉。来到过,生活过,最后走掉,如此而已。但文学犹如美学哲学以及佛学,能够开启心智、觉悟性命。文学家来到过,生活过,最后也要走掉,却并不仅止如此而已。因了从事文学,文学家始而可能有所反思...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睿智的思索 深刻的悟道——《意在棋先》赏析
收藏 引用
中学生(初中作文版) 2004年 第Z1期 11-12页
作者: 唐仕伦
这是一篇妙谈围棋,充满睿智与悟道精神的美文。文章开篇扣题,在谈论书法理论中,亮出自己的观点,并对“意”字的意义从具体和抽象两方面进行深刻的阐释,从而突出和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作者先谈古论今,从围棋具有“一种抽象的美学哲学体系...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由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性”说起……
收藏 引用
合肥联合大学学报 2003年 第3期13卷 21-24页
作者: 杨增菊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39
自从哥尼斯堡大哲学家康德在其这部美学论著中将"审美无利害性"的命题作了系统、完整地论述后,"审美无利害性"就成为美学家的热门话题.审美有无功利性问题也成为美学界争论不体的话题.有人认为"审美无利害性&q...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漫谈文学翻译中的形象思维
收藏 引用
山东外语教学 2000年 第3期21卷 39-41页
作者: 李智 西南农业大学外语系 重庆400716
本文从形象思维的起源,发展历程及文学创作的关系出发,重在阐明形象思维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和意义。形象思维的特点是想象和联想。而文学翻译的形象思维则是以形象译形象,再新形象。笔者还指出文学翻译首先要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进行...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