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基于《智慧旅游设计分析》(Analytics in Smart Tourism Design)第五章的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源文本主要内容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在线内容和评价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源文本选自学术论文汇编,其文本特征与一般...
详细信息
本文是一篇基于《智慧旅游设计分析》(Analytics in Smart Tourism Design)第五章的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源文本主要内容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在线内容和评价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源文本选自学术论文汇编,其文本特征与一般学术论文一致,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和简练性等特点。通过源文本分析,译者总结出以下文本特征,词汇层面大量使用专业术语、缩略词以及代词,句子层面则运用了很多被动句和长难句,除此之外,还大量引用了在线评论等元数据内容以讨论具体案例。本次翻译实践可视为译者在英文转化为中文过程中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为达到准确翻译原文的目的,译者需要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比如对词汇、结构的选择。基于上述文本特征,本次翻译实践采用了维索尔伦提出的语言顺应论为指导理论。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使用者根据交际意图不断选择语言手段达到目的,在描述和解释语言使用时,应该关注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在语言顺应论的指导下,译者针对上述源文本的文本特征在翻译中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顺应选择。首先,学术术语和缩略词的翻译采用直译和零翻译的顺应方法,代词用回指法将其指代含义明确化。其次,在句型结构方面,将被动语态转化为主动句;处理长难句时采用了拆离法,以顺应目的语的语言结构。除此之外,译者将原文的案例和线上评论内容用意译法翻译,还原案例实情、表达评论的情感。本报告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本次翻译实践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第二章从词、句、篇章三个层面分析源文本特征;第三章介绍语言顺应论及其在对翻译的启示,尤其是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第四章为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探索顺应论指导下本次实践中的具体翻译方法;第五章是本报告的总结,归纳本次翻译实践中的结论,同时对本报告的局限性进行了反思。译者希望本次的翻译成果能够为国内学者研究国际智慧旅游设计提供译本,能够为顺应论在翻译学术文章中的应用提供一个案例。除此之外,也希望为今后翻译智慧旅游设计分析类文本的译者提供一些参考。
本文是Christopher Rea(雷勤风)的The Age of Irreerence:A New History of Laughter in China《不敬的时代:中国新笑史》(节选)汉译的翻译报告。此书作为学术著作,语言平实,包含大量近代中国语言文化元素,又是用英文写作,因此翻译过程...
详细信息
本文是Christopher Rea(雷勤风)的The Age of Irreerence:A New History of Laughter in China《不敬的时代:中国新笑史》(节选)汉译的翻译报告。此书作为学术著作,语言平实,包含大量近代中国语言文化元素,又是用英文写作,因此翻译过程中回译是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语篇涉及中英两种文化,而语用学是一种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所以本文将结合翻译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利用语言顺应论分类探讨回译的方法。本文将回译分成三类:有本直接引用回译、有本改写回译和无本回译。有本直接引用回译时,一般是直接复现原材料,有时需要结合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选择是否加注,比如回译冯梦龙《笑府》的各卷标题时就要在标题后面加上说明。有本改写回译时,要以原材料为参照,结合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在语码、词和句子等语言结构上做出顺应译文读者心理世界的选择,并尽量保留原材料的古汉语风格,比如“守株待兔”和“拔苗助长”这两个故事就被省去不译。参照时若发现原材料与原文有出入,以原材料为准。无本回译时,有些文本的原材料不可查,这时要结合语言语境,考虑相关语篇和话语序列,选择合适的语码进行回译,比如回译“招租”时要采用古汉语;若无本回译的是中国历史文化要素,则要结合交际语境,考虑现代中国读者的文化知识水平,省去原文中多余的解释说明,比如原文对梁启超的介绍就可以不译。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