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开发、非法猎捕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已经成为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将野外非法获取的动物混入合法养殖动物中掩盖违法犯罪的行为层出不穷,因此需要从科学鉴定角度区分不同来源的动物。骨骼肌是非法猎捕和贸易的主要目标产品,但尚没有有效的方法鉴别其来源。本研究以被归入《国家畜禽资源目录》的新型家禽,同时又是“三有”物种的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为例,采用甲基化敏感性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methylation-sensitive high resolution melting,MS-HRM)测试了26个甲基化水平在野生和圈养环颈雉之间具有潜在差异的位点,得到11个可以稳定检测的位点。统计分析发现,LOC116232884、NFATC2、FGF9-3、FGF9-2、MAPK8、DUSP10和MYCN七个位点在两组间的甲基化水平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00~0.004),各位点整体正确鉴别率为62.22%~82.78%,累积鉴别能力可达99.99993%。研究结果为建立鉴别野生和圈养环颈雉的方法提供了位点资源和检测方法,也为解决其他同类物种的鉴别问题提供了借鉴。
为研究圈养环境与野生环境下的东北林蛙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差异,于2023年4月-5月采集辽宁地区野生东北林蛙12只,圈养东北林蛙12只,分别取样十二指肠、小肠和大肠3个部位,合计72个样本,采用16 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菌群...
详细信息
为研究圈养环境与野生环境下的东北林蛙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差异,于2023年4月-5月采集辽宁地区野生东北林蛙12只,圈养东北林蛙12只,分别取样十二指肠、小肠和大肠3个部位,合计72个样本,采用16 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菌群结构,采用Alpha多样性分析、Beta多样性分析、Anosim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两组间菌群差异,结果如下:(1)野生组林蛙肠道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优势菌属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和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圈养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优势菌属为黄金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2)在东北林蛙全肠道中,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均为相对丰度较高的菌门,相对丰度均为野生低于圈养。(3)野生和圈养组东北林蛙整体肠道细菌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差异均显著;对野生和圈养东北林蛙的相同肠道部位之间的多样性进行比较,除小肠部位的alpha多样性和直肠部位的beta多样性差异显著外,其余均不显著。本研究结果为东北林蛙的保护工作和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