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551 篇 期刊文献
  • 1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552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321 篇 经济学
    • 198 篇 应用经济学
    • 150 篇 理论经济学
  • 233 篇 管理学
    • 86 篇 公共管理
    • 84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52 篇 工商管理
    • 32 篇 农林经济管理
  • 100 篇 法学
    • 74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33 篇 政治学
    • 9 篇 法学
    • 4 篇 社会学
    • 4 篇 民族学
    • 4 篇 公安学
  • 25 篇 工学
    • 12 篇 城乡规划学
    • 4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3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3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3 篇 软件工程
    • 2 篇 公安技术
  • 7 篇 教育学
    • 4 篇 教育学
    • 2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1 篇 体育学
  • 7 篇 理学
    • 2 篇 生态学
    • 1 篇 数学
    • 1 篇 大气科学
    • 1 篇 系统科学
    • 1 篇 统计学(可授理学、...
  • 5 篇 农学
    • 5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2 篇 哲学
    • 2 篇 哲学
  • 2 篇 文学
    • 2 篇 新闻传播学
  • 2 篇 医学
    • 2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主题

  • 64 篇 高质量发展
  • 37 篇 中国式现代化
  • 20 篇 数字经济
  • 16 篇 共同富裕
  • 12 篇 新质生产力
  • 11 篇 乡村振兴
  • 11 篇 科技创新
  • 11 篇 新发展理念
  • 9 篇 新发展格局
  • 9 篇 金融风险
  • 8 篇 民营经济
  • 8 篇 习近平总书记
  • 8 篇 新发展阶段
  • 7 篇 中国共产党
  • 7 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 7 篇 经济增长
  • 7 篇 全面深化改革
  • 7 篇 经济高质量发展
  • 7 篇 实体经济
  • 7 篇 经济体制改革

机构

  • 417 篇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
  • 28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24 篇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
  • 23 篇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
  • 22 篇 中共中央党校
  • 13 篇 清华大学
  • 11 篇 北京理工大学
  • 10 篇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
  • 9 篇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 9 篇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
  • 9 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9 篇 北京大学
  • 8 篇 中共中央党校公共...
  • 7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7 篇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
  • 7 篇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
  • 7 篇 中共中央党校公共...
  • 6 篇 中共中央党校党的...
  • 6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
  • 6 篇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

作者

  • 41 篇 蔡之兵
  • 35 篇 韩保江
  • 30 篇 许正中
  • 23 篇 xu zhengzhong
  • 22 篇 邹一南
  • 22 篇 汪彬
  • 19 篇 高惺惟
  • 16 篇 王钺
  • 15 篇 cai zhibing
  • 14 篇 han baojiang
  • 14 篇 wang bin
  • 12 篇 袁辉
  • 11 篇 周跃辉
  • 10 篇 董小君
  • 10 篇 产健
  • 10 篇 王小广
  • 10 篇 孙生阳
  • 10 篇 时红秀
  • 10 篇 高鹤鹏
  • 10 篇 wang yue

语言

  • 552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552 条 记 录,以下是21-30 订阅
排序: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和路径创新研究——基于陕西三种区域模式的案例分析
收藏 引用
中国集体经济 2025年 第2期 1-4页
作者: 党佳娜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陕西立足关中、陕北、陕南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持续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区位特色的“陕北模式”“关中模式”和“陕南模式”三种区域模式。...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数据要素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逻辑和实践要求
收藏 引用
上海经济研究 2025年 第4期 5-14页
作者: 王钺 邹一南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在实践中显示出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亟需从理论上进行溯源,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发展。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深入分析了数据要素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可以从社会再生产...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共同富裕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能否促进代际收入流动?
收藏 引用
首都经济贸易大 2025年 第2期27卷 31-45页
作者: 谷均怡 李熠璇 赵心慧 国际关系学院经济金融学院 北京10009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100875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 北京100091
新时代背景下,着力促进代际收入流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基于2013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系统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提高了代际收入流动性,有助于促进共同富...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打通堵点卡点
收藏 引用
财经界 2025年 第10期 44-46页
作者: 王声啸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践证明,更相适应的...
来源: 评论
多元社会力量主体参与城市相对贫困治理的作用与限度
收藏 引用
党政研究 2025年 第1期 110-121,128页
作者: 赵洲洋 谢予昭 原珂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统一战线教研部 北京100091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100084 清华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 北京100029
解决好城市相对贫困问题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题中之义。城市相对贫困问题不仅反映出收入与财富分配的不均衡,也折射出社会的不平等与社会排斥。面对呈现出相对性、隐蔽性、散发性和脆弱性的城市相对贫困现象,城市相对贫困治...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数字经济发展能否缓解过度教育?
收藏 引用
教育经济评论 2025年 第1期10卷 3-20页
作者: 谷均怡 李熠璇 赵心慧 国际关系学院经济金融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
提升就业匹配质量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4年、2016年、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估算了数字经济发展对过度教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劳动者过度教育...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省际边界区的边界效应测度及畅通循环实现路径——以“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协作区”为例
收藏 引用
经济地理 2024年 第9期44卷 28-36页
作者: 汪彬 王娜 刘璐 翁梦婷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北京100091
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必然趋势;破除行政边界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经济循环畅通是区域一体化的关键。文章选取省际交界区典型代表“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协作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Barro回归模型,对2010—2020年四省...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金融腐败治理与金融风险防控
收藏 引用
财经科 2021年 第6期 40-52页
作者: 高惺惟 韩保江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金融腐败与金融风险是交织在一起的,金融反腐是维护金融安全的重要一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金融腐败就是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门人员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利益。它建立在对稀缺资源配置权的基础之上。对“经济人”来说,是遵纪守法还是...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户家庭农业现代化经营的困境、难点及对策研究
收藏 引用
宏观经济研究 2024年 第6期 103-113页
作者: 王伟龙 邓鹏程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乡村振兴是中国当前的战略任务之一,旨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户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分,其家庭经营与农业现代化经营的有效衔接问题亟须解决。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农户家庭经营的困境、农业现代化经营模式以及农户家庭...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与政策逻辑
收藏 引用
改革 2022年 第6期 51-61页
作者: 蔡之兵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贯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经济活动环节的二重性是资本的特性,这种二重性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正负两方面作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目标的转换会对资本行为提出不同的要求。从元素与系统、微观与宏观、客体与主体三大关联...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