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我国三家企业生产的肠道病毒71型(EV-A71)灭活疫苗的小鼠中和抗体应答水平和攻毒保护能力,为了解新上市EV-A71疫苗的免疫保护特性提供基础.方法应用小鼠模型,分别对上市的3家企业EV-A71灭活疫苗(编盲为A、B、C疫苗)进行中和抗体应答水平、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攻毒保护研究.结果一剂人用剂量A、B和C疫苗免疫后,EV-A71中和抗体几何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分别为331、132和69U/ml,A疫苗显著高于B疫苗和C疫苗(P<0.05).应用3家疫苗免疫血清被动保护,结果显示半数有效剂量(ED50)分别为1.9、50.4和8.2U/ml,提示3家疫苗免疫抗体均具有良好的保护能力,但随抗体稀释倍数的增加保护率下降趋势不同.EV-A71疫苗免疫主动保护结果显示,4倍稀释的3家EV-A71疫苗一针免疫即可获得100%的保护效果,但同样随剂量降低,保护率下降趋势不同,一针和二针免疫保护的ED50值分别为人用疫苗剂量的203.2、24.4和41.5倍,及396.4、121.4和127.5倍.结论我国不同厂家EV-A71灭活疫苗一针免疫即可获得良好的免疫应答和保护能力,抗体应答和保护水平与临床前研究一致,但三家疫苗特性存在一定差异,应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充分保证上市后EV-A71疫苗的有效性.
目的分析我国大陆地区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oxsackievirus A10,CV-A10)流行株基因结构及引起重症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毒株的序列特征.方法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
详细信息
目的分析我国大陆地区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oxsackievirus A10,CV-A10)流行株基因结构及引起重症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毒株的序列特征.方法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下载我国大陆地区各省份或地区不同年份的流行株序列信息,使用MEGA5.2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应用Simplot软件进行重组分析,应用MegAlign软件对引起厦门2015年重症手足口病暴发的毒株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我国大陆地区在2010年之前曾有LineageC毒株流行,2010年之后流行的毒株均属于Lineage E,且表现为E2和E3毒株共同流行的趋势.未见已报道的CV-A10大陆流行株与其他血清型人类肠道病毒发生重组.引起不同症状的毒株在序列同源性上未见显著差异,而引起厦门2015年重症HFMD暴发的毒株在5′-UTR区128~130位点处存在3个核苷酸位点(ACT)缺失.结论应加强CV-A10的监测和流行病学研究,为CV-A10疫苗及多价HFMD疫苗的研发奠定基础.
目的:考察不同取样方式对光阻法检测小装量治疗性抗体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采用光阻法对体积小于25 m L的19个靶点65个批次治疗性抗体中≥2μm、≥10μm和≥25μm的不溶性微粒进行检测,将抗体分为3组,取样方式分别为单支样品不同取...
详细信息
目的:考察不同取样方式对光阻法检测小装量治疗性抗体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采用光阻法对体积小于25 m L的19个靶点65个批次治疗性抗体中≥2μm、≥10μm和≥25μm的不溶性微粒进行检测,将抗体分为3组,取样方式分别为单支样品不同取样体积(0.5、1、3 m L)检测与合并样品(取样体积5 m L)检测,合并样品不同取样体积(0.5、1、3、5 m L)检测,以及合并样品后稀释(稀释20、10、5倍)检测与合并样品原倍检测。结果:对于≥2μm、≥10μm、≥25μm的不溶性微粒,不管是采用单支样品不同取样体积还是采用合并样品后不同取样体积,与合并样品后每次取样5 m L的不溶性微粒检测结果相比,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且≥2μm不溶性微粒的取样体积变异小于≥10μm、≥25μm的不溶性微粒。合并样品后稀释检测的结果则与合并样品检测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且稀释后的结果要高于未稀释的结果,稀释倍数越大,与未稀释结果的差异也越大。结论:采用光阻法对体积小于25 m L的小装量治疗性抗体进行不溶性微粒检测时,为节省样品并减少外源微粒污染,不管单支取样还是合并取样,均可首先考虑选择小于5 m L的单次取样体积进行检测,而对合并后稀释检测的方式应慎重选择。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