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应用非侵入性检测技术评估下肢微循环障碍,探究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微循环障碍的影响因素及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4年3月至2025年1月于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老年T2DM患者共417例,根据测定的下肢经皮氧分压和/或温控激光多普勒血流变化,分为微循环障碍组(290例,69.54%)及微循环正常组(127例,30.46%)。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Mann-Whitney U 检验、 χ 2 检验对两组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微循环障碍的影响因素。 结果 在控制混杂因素后,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女性是微循环障碍的保护因素( OR =0.456,95% CI :0.291~0.715, P <0.001)。进一步按照性别分层,在老年男性T2DM患者中,糖尿病病程( OR =1.075,95% CI :1.024~1.128, P =0.004)、糖化血红蛋白( OR =1.346,95% CI :1.101~1.645, P =0.004)、体质指数( OR =1.244,95% CI :1.095~1.412, P <0.001)、临床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OR =2.576,95% CI :1.181~5.619, P =0.017)是微循环障碍的危险因素。在老年女性T2DM患者中,临床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OR =2.869,95% CI :1.480~5.562, P =0.002)、神经传导检测异常( OR =2.023,95% CI :1.080~3.790, P =0.028)、糖尿病肾病( OR =2.451,95% CI :1.130~5.317, P =0.023)是微循环障碍的危险因素。 结论 微循环障碍在老年T2DM患者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其中男性患者下肢微循环障碍的发生率更高,应注重心血管风险因素的管理;而女性则面临更高的微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应注重微循环障碍及微血管并发症的早期筛查。
目的 探究老年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nterstitial cystitis/bladder pain syndrome,IC/BPS)患者静息状态下大脑功能改变。 方法 本研究前瞻性纳入自2023年12月至2024年5月就诊于北京医院泌尿外科的7例老年IC/BPS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期选取12例老年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各受试者入组后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检查。收集年龄、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以及间质性膀胱炎症状指数(interstitial cystitis symptom index,ICSI)、间质性膀胱炎问题指数(interstitial cystitis problem index,ICPI)、可视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的标准化评估分数。使用Matlab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采用双样本 t 检验的方法分析对比两组受试者的大脑灰质体积。采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和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算法对受试者的大脑功能性活动进行分析。基于所得的异常脑区作为种子点,进一步采用功能连接算法(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分析其功能脑区之间的连接模式。 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年龄( t =-0.68, P =0.536)与性别( χ 2 =0.019, P =0.8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SAS、SD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01)。两组受试者的大脑灰质体积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老年IC/BPS患者的左侧顶上回(MNI:x,y,z=-21,-66,60; t =12.530 5)的ALFF值升高,左侧楔前叶(MNI:x,y,z=-9,-54,63; t =9.410 3)的ReHo值升高。FC分析发现老年IC/BPS患者相较于对照组,其左侧顶上回与中央沟盖(MNI:x,y,z=21,15,3; t =-27.835 6)、左侧楔前叶与左后扣带回(MNI:x,y,z=-12,0,42; t =-8.738 9)之间FC值显著降低。 结论 相较于健康老年人群,老年IC/BPS患者存在左侧顶上回与左侧楔前叶的功能异常,并且左侧顶上回与中央沟盖、左侧楔前叶与左后扣带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这些大脑的异常功能改变可能参与了IC/BPS患者症状的维持与发展。本研究从中枢神经系统调控的角度开展研究,为进一步探究IC/BPS的病理生理机制报道了可能的方向。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