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358 篇 期刊文献
  • 12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370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99 篇 文学
    • 295 篇 新闻传播学
    • 3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51 篇 管理学
    • 29 篇 公共管理
    • 20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4 篇 工商管理
  • 37 篇 法学
    • 16 篇 社会学
    • 14 篇 政治学
    • 6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4 篇 法学
    • 2 篇 公安学
  • 29 篇 工学
    • 14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3 篇 软件工程
    • 12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5 篇 城乡规划学
    • 4 篇 机械工程
    • 3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3 篇 建筑学
    • 1 篇 纺织科学与工程
  • 17 篇 艺术学
    • 5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4 篇 艺术学理论
    • 4 篇 美术学
    • 3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 13 篇 教育学
    • 10 篇 教育学
    • 2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2 篇 体育学
  • 9 篇 历史学
    • 8 篇 中国史
    • 2 篇 考古学
    • 2 篇 世界史
  • 4 篇 经济学
    • 4 篇 应用经济学
  • 1 篇 理学
    • 1 篇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
  • 1 篇 医学

主题

  • 17 篇 国际传播
  • 13 篇 新闻生产
  • 11 篇 人工智能
  • 10 篇 新媒体
  • 10 篇 城市传播
  • 9 篇 中国
  • 9 篇 媒介融合
  • 8 篇 传统媒体
  • 8 篇 计算传播
  • 8 篇 智能传播
  • 8 篇 互联网
  • 8 篇 媒介
  • 7 篇 新闻专业主义
  • 7 篇 数字新闻业
  • 7 篇 媒体融合
  • 7 篇 平台
  • 6 篇 算法
  • 6 篇 传播学
  • 5 篇 新闻
  • 5 篇 社区传播

机构

  • 367 篇 复旦大学
  • 12 篇 清华大学
  • 12 篇 浙江大学
  • 12 篇 中山大学
  • 10 篇 复旦发展研究院传...
  • 7 篇 北京大学
  • 7 篇 华东师范大学
  • 7 篇 上海大学
  • 7 篇 深圳大学
  • 6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5 篇 武汉大学
  • 4 篇 南京大学
  • 4 篇 中国传播学会
  • 4 篇 中国传媒大学
  • 3 篇 广州大学
  • 3 篇 暨南大学
  • 3 篇 上海理工大学
  • 3 篇 中国外文局中山大...
  • 3 篇 同济大学
  • 3 篇 四川大学

作者

  • 44 篇 张志安
  • 38 篇 孙玮
  • 33 篇 周葆华
  • 26 篇 陆晔
  • 24 篇 黄旦
  • 22 篇 谢静
  • 21 篇 白红义
  • 18 篇 李良荣
  • 15 篇 潘霁
  • 14 篇 周海晏
  • 14 篇 朱春阳
  • 13 篇 孟建
  • 11 篇 李红涛
  • 10 篇 郑雯
  • 9 篇 沈国麟
  • 7 篇 李梦颖
  • 6 篇 张国良
  • 5 篇 廖圣清
  • 5 篇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
  • 4 篇 姚建华

语言

  • 370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暨新闻学院"
370 条 记 录,以下是311-320 订阅
排序:
学术本无涯 此中有真意——黄旦教授访谈
收藏 引用
学术月刊 2011年 第12期43卷 149-154页
作者: 黄旦 周奇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 <学术月刊>
黄老师,按照惯例,我们的访谈就是从历史出发,谈谈您的过去经历,就是你怎么走上学术之路的,这些经历对您后来的影响,尤其是在您的性格和学养方面,请您就从这里谈起吧。
来源: 评论
融合报道的特征及生产机制
收藏 引用
新闻 2011年 第3期 11-14页
作者: 龚瀛琦 张志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文化繁荣与新媒体发展"上海市社科创新研究基地
本文探讨了融合报道的特征,认为其具有全时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在融合报道生产模式下,需要记者掌握多媒体的报道技术、多平台的传播意识,即成为技术全能的移动记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始终"一人包干",依然需要分工合作,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新技术时代传统报业的困境——由普利策工作坊引起的反思
新技术时代传统报业的困境——由普利策工作坊引起的反思
收藏 引用
作者: 陆晔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本文对2009年普利策工作坊上7位获奖记者面对新技术时代商业化、市场化导向下传统报业日渐式微的困境的发言进行述评,讨论了新技术时代新闻业职业理念和运作模式的忧虑与反思。
来源: 评论
我国舆论引导的新视域——关于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互动、博弈的理论思考
收藏 引用
新闻传播 2011年 第2期 6-8,10页
作者: 孟建 卞清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当下中国舆论生态发生了新的极为重大的变化,公共话语空间中的话语权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实现了再分配,话语秩序已全然改变。新的舆论环境需要新的舆论引导思路,本文对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的互动和博弈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不妨改变以往单一...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报业体制与运行机制亟待改革——老报人马达访谈录(下)
收藏 引用
新闻记者 2010年 第11期 34-44页
作者: 张志安 白红义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我国著名报人、文汇报原党委书记兼总编辑马达先生从抗战时期开始办报,著有《报苑耕耘——马达自选文集》和《马达自述——办报生涯六十年》等。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张志安博士、博士生白红义同学访问了马老,从2...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报业体制和运行机制亟待改革——老报人马达访谈录(上)
收藏 引用
新闻记者 2010年 第10期 12-20页
作者: 张志安 白红义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我国著名报人、文汇报原党委书记兼总编辑马达先生从抗战时期开始办报,著有《报苑耕耘——马达自选文集》和《马达自述——办报生涯六十年》等。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张志安博士、博士生白红义同学访问了马老,从2...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论多维度审视编辑人才培养模式
收藏 引用
中国编辑 2010年 第2期 27-32,48页
作者: 杨鹏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新闻出版行业在新媒介技术条件下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新型编辑人才。探索新型编辑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多维度加以审视。一是技术手段与信息内容的维度;二是媒介融合趋势与受众(用户)细分要求的维度;三是非专业维度。从不同维度进...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新技术环境下上海市民媒介使用现状与特征——2009年调查报告
收藏 引用
新闻记者 2010年 第9期 13-18页
作者: 周葆华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正逐渐进入新媒介时代。新媒介不仅深刻改变着新闻传播的生产机制、媒介行业的竞争格局,也深刻影响着受众接受信息的需求、行为及习惯。在新技术环境下,上海市民媒介使用的基本现状如何?...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作为社会景观的废墟:中国当代摄影中的拆迁
收藏 引用
建筑与文化 2011年 第1期 20-20,14页
作者: 顾铮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作为一种自然、历史与社会实践的产物,废墟一直吸引艺术家,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与对象。废墟也许可分类为:自然的废墟,历史文化的废墟与社会实践生产的废墟。自然废墟:自然之力所造成的、型塑的废墟。自然灾害为废墟生成的主要因素...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新技术时代传统报业的困境--由普利策工作坊引起的反思
收藏 引用
新闻记者 2010年 第1期 55-58页
作者: 陆晔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1878年12月,31岁的普利策以2500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濒临倒闭的《圣露易斯快邮报》。5年之后,他又成了《世界报》的老板——在他接手之后,这份报纸曾创造了每天100万读者的辉煌业绩。他被誉为新闻界的爱因斯坦、莎土比亚、丘吉尔,甚至...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