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418 篇 期刊文献
  • 124 篇 会议
  • 1 件 标准

馆藏范围

  • 543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434 篇 工学
    • 319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246 篇 电子科学与技术(可...
    • 81 篇 光学工程
    • 22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6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7 篇 电气工程
    • 7 篇 信息与通信工程
    • 5 篇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
    • 4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4 篇 生物医学工程(可授...
    • 3 篇 力学(可授工学、理...
    • 3 篇 机械工程
    • 2 篇 核科学与技术
    • 2 篇 生物工程
    • 1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 篇 纺织科学与工程
    • 1 篇 船舶与海洋工程
    • 1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软件工程
    • 1 篇 安全科学与工程
  • 174 篇 理学
    • 148 篇 物理学
    • 28 篇 化学
    • 4 篇 生物学
  • 8 篇 医学
    • 6 篇 临床医学
    • 2 篇 中西医结合
    • 2 篇 医学技术(可授医学...
    • 1 篇 基础医学(可授医学...
  • 3 篇 管理学
    • 2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2 篇 教育学
    • 2 篇 教育学
  • 2 篇 农学
  • 1 篇 历史学
    • 1 篇 中国史

主题

  • 37 篇 多孔硅
  • 35 篇 光致发光
  • 35 篇 分子束外延
  • 34 篇
  • 27 篇 半导体
  • 23 篇 砷化镓
  • 21 篇 外延生长
  • 16 篇 半导体材料
  • 16 篇 薄膜
  • 16 篇 量子点
  • 15 篇 量子阱
  • 13 篇 同步辐射
  • 12 篇
  • 11 篇 超晶格
  • 10 篇 离子注入
  • 10 篇 异质结
  • 9 篇 电致发光
  • 9 篇 sige
  • 9 篇 界面
  • 9 篇 结构

机构

  • 511 篇 复旦大学
  • 18 篇 上海大学
  • 16 篇 长沙电力学院
  • 15 篇 应用表面物理国家...
  • 14 篇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
  • 13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13 篇 南昌大学
  • 11 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8 篇 西南大学
  • 8 篇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
  • 6 篇 南京大学
  • 6 篇 上海交通大学
  • 6 篇 上海量子科学研究...
  • 6 篇 北京大学
  • 5 篇 应用表面物理国家...
  • 4 篇 西安交通大学
  • 4 篇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
  • 4 篇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
  • 4 篇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
  • 4 篇 四川工业学院

作者

  • 93 篇 王迅
  • 90 篇 蒋最敏
  • 67 篇 侯晓远
  • 45 篇 丁训民
  • 32 篇 黄大鸣
  • 30 篇 樊永良
  • 28 篇 张翔九
  • 27 篇 徐飞
  • 27 篇 熊祖洪
  • 23 篇 王杰
  • 22 篇 龚大卫
  • 21 篇 金晓峰
  • 20 篇 蔡群
  • 20 篇 钟振扬
  • 20 篇 廖良生
  • 19 篇 董国胜
  • 19 篇 刘晓晗
  • 19 篇 吴义政
  • 18 篇 盛篪
  • 15 篇 俞根才

语言

  • 538 篇 中文
  • 5 篇 英文
检索条件"机构=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
543 条 记 录,以下是51-60 订阅
排序:
用久期微扰理论将弹簧振子模型退化为耦合模理论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 2020年 第7期69卷 114-120页
作者: 朱存远 李朝刚 方泉 汪茂胜 彭雪城 黄万霞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芜湖241002 复旦大学 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
尽管耦合模理论在过去几十年内已经被广泛研究,但它的理论来源还是困扰着广大研究者.在这里,基于久期微扰理论,将经典弹簧振子模型退化为耦合模理论,并将该理论用于解释音叉耦合的实验现象.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将耦合模理论中每一项的系数...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激子复合区厚度对有机磁效应的影响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 2013年 第6期62卷 404-410页
作者: 李东梅 王观勇 张巧明 游胤涛 熊祖洪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发光与实时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 复旦大学 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
在常规型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发光层tri-(8-hydroxyquinoline)aluminum(Ⅲ)(Alq3)厚度,研究了激子复合区厚度对有机发光二极管磁效应的影响.测量了器件在不同温度及偏压下电致发光及注入电流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变化,着重研...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多孔硅在液体中的两种电致发光光谱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 1997年 第6期46卷 1223-1229页
作者: 廖良生 袁泽亮 刘小兵 侯晓远 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李政道物理学综合实验室 长沙电力学院物理系
p型硅片上制作的多孔硅在含有强氧化剂的酸液中处于正向偏压时,可先后产生两种不同的电致发光光谱.一种是红光发射,所需的工作电压极小.随着通电时间增加,红光峰位发生蓝移.这种发光可能与量子尺寸效应有关.另一种是红光猝灭...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Er2O3单晶薄膜的生长及Er2O3/Si异质结的能带偏移
收藏 引用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2006年 第Z1期27卷 411-414页
作者: 朱燕艳 徐闰 陈圣 方泽波 薛菲 樊永良 蒋最敏 上海电力学院 上海200090 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 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 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 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 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 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
利用分子束外延方法在p型Si(001)和Si(111)衬底上,在700℃0.93mPa的条件下实现了Er2O3单晶薄膜的生长.薄膜的结晶情况依赖于薄膜的生长温度和氧气压.较低的温度和氧气压下在薄膜内易生成硅化铒,薄膜也趋于多晶化.还利用光电子能谱对Er2O...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Si间隔层对利用低温Si缓冲层生长高弛豫SiGe层的影响
收藏 引用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2006年 第Z1期27卷 144-147页
作者: 杨鸿斌 樊永良 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433 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
利用低温生长Si缓冲层与Si间隔层相结合的方法生长高弛豫SiGe层,研究了Si间隔层在其中的作用.利用化学腐蚀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外延层厚度处位错的腐蚀图样.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生长的Si间隔层对SiGe外延层中位错形成、传播及其对应变...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自组织SiGe量子环的生长与形貌维持
收藏 引用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2006年 第Z1期27卷 148-150页
作者: 李防化 蒋最敏 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433 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
研究了640℃部分覆盖SiGe量子点时量子点向量子环的转变.从应变的角度解释了量子环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在350℃以下覆盖量子环时可以使量子环形貌得到很好的维持.从动力学的角度解释了低温下覆盖SiGe量子环时其形貌得到维持的原因.
来源: 评论
简并基态高分子的极化
收藏 引用
高分子学报 2003年 第3期13卷 348-352页
作者: 龙德顺 陆海云 复旦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和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433
在基态非简并 (Non degenerategroundstate ,NDGS)的高分子中 ,非简并的两个态的能量差导致了自陷激子 (Self trappedexciton ,STE)和自陷双激子 (Self trappedbiexciton ,STB) .由于自陷双激子的极化率是负的 ,基态非简并的高分子中能...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GeSi/Si集成光对称定向耦合器
收藏 引用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年 第4期38卷 405-409页
作者: 李宝军 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了一种适用于光纤通信的 Si基 Ge Si集成光波导定向耦合器.基于耦合模理论,对其功率传输特性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定向耦合器的耦合间距和耦合长度.其结果表明,在所得到的最佳耦合长度处,这种耦合器可将光从其输入波导一...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单频导纳谱法测量锗硅量子阱的能带偏移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 1994年 第2期43卷 289-296页
作者: 陆埮 蒋家禹 龚大为 孙恒慧 复旦大学物理系 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提出了用单频导纳谱法测量储硅单量子阶的能带偏移,与常规的多频导纳谱相比,它只需测一个频率的导纳谱就能得到更精确的实验结果。用该方法对Si/Ge_(0.33)Si_(0.67)/Si单量子阱进行测试,得到激活能为E=0...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离子溅射在GaP极性表面引起的损伤及其消除
收藏 引用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1994年 第11期15卷 790-794页
作者: 卢学坤 侯晓远 丁训民 王迅 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离子束处理在器件工艺和材料表征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采用低能电子衍射、X光电子能谱和角分辨紫外光电子能谱对GaP极性表面经Ar离子溅射后的损伤情况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表面损伤及其消除、表面能带弯曲等问题.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