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41 篇 期刊文献
  • 6 篇 会议
  • 1 件 标准

馆藏范围

  • 148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85 篇 管理学
    • 50 篇 工商管理
    • 43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5 篇 公共管理
    • 1 篇 农林经济管理
  • 67 篇 经济学
    • 56 篇 应用经济学
    • 15 篇 理论经济学
  • 14 篇 工学
    • 4 篇 电气工程
    • 3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3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3 篇 软件工程
    • 2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2 篇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
    • 1 篇 电子科学与技术(可...
    • 1 篇 信息与通信工程
    • 1 篇 兵器科学与技术
    • 1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城乡规划学
  • 11 篇 理学
    • 4 篇 大气科学
    • 3 篇 数学
    • 2 篇 系统科学
    • 2 篇 生态学
  • 6 篇 教育学
    • 5 篇 教育学
    • 1 篇 体育学
  • 4 篇 医学
    • 4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 2 篇 文学
    • 2 篇 新闻传播学
  • 2 篇 农学
    • 2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1 篇 法学
    • 1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 篇 军事学
    • 1 篇 战术学
    • 1 篇 军队指挥学
  • 1 篇 艺术学
    • 1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主题

  • 8 篇 中国
  • 6 篇 技术创新
  • 5 篇 制造业
  • 5 篇 新质生产力
  • 5 篇 数字化转型
  • 4 篇 人才培养
  • 4 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
  • 4 篇 数字经济
  • 3 篇 区域创新体系
  • 3 篇 碳中和
  • 3 篇 人工智能
  • 3 篇 创新
  • 3 篇 供应链管理
  • 3 篇 企业社会责任
  • 3 篇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
  • 3 篇 服务创新
  • 3 篇 会议
  • 3 篇 商业模式
  • 3 篇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
  • 3 篇 电力市场

机构

  • 142 篇 清华大学
  • 17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
  • 10 篇 北京大学
  • 10 篇 北京理工大学
  • 9 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8 篇 中国科学院大学
  • 7 篇 华北电力大学
  • 6 篇 四川大学
  • 6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5 篇 天津大学
  • 5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5 篇 浙江大学
  • 5 篇 中山大学
  • 5 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4 篇 复旦大学
  • 4 篇 百度研究院
  • 4 篇 重庆大学
  • 4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
  • 4 篇 南京医科大学
  • 4 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

作者

  • 26 篇 陈劲
  • 15 篇 王毅
  • 15 篇 chen jin
  • 14 篇 吴贵生
  • 5 篇 雷家骕
  • 5 篇 陈煜波
  • 5 篇 尹西明
  • 5 篇 蔺雷
  • 5 篇 蔡闻佳
  • 5 篇 马晔风
  • 5 篇 李纪珍
  • 4 篇 tong gao
  • 4 篇 张少辉
  • 4 篇 苏婧
  • 4 篇 程亮亮
  • 4 篇 chi zhang
  • 4 篇 chenxi lu
  • 4 篇 鲁晨曦
  • 4 篇 gregor kiesewett...
  • 4 篇 华峻翊

语言

  • 148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系"
148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价值创造动态适应性机制——基于场景驱动逻辑
收藏 引用
科研管理 2025年 第3期46卷 1-15页
作者: 万姿显 张思 俞荣建 常馨之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北京100190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100084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北京100084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浙江杭州310018
目前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深陷“重技术,轻需求”误区,资源浪费与成效不高的问题尤为突出。为破解这一难题,本文基于场景驱动视角,通过对一家中国能源销售集团的深入案例研究,构建“三维一核心”的动态适应性模型,探讨如何通过“需求驱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区域创新效能的提升路径研究:功能观视角
收藏 引用
科学学研究 2025年 第3期43卷 560-570,672页
作者: 杨博旭 柳卸林 王宁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北京100732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大数据与政策评估实验室 北京100732 上海科技大学创业管理学院 上海201210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100070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100084
高效能的区域创新体是提升国家创新体整体效能的关键。基于创新体功能观视角,构建了“主体-环境”的创新体效能理论模型,分析了“十三五”时期省级区域创新体效能的提升路径。结果表明,单个条件并不能形成区域创新体的高效...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国际合作交流对中国高校教师科研产出的影响——来自经济学科海外访学的证据
收藏 引用
经济学(季刊) 2025年 第1期25卷 137-154页
作者: 刘庆丰 郑世林 丛正龙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 北京市100732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
海外访学作为国际合作交流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鲜有文献探究其对科研产出的影响。本文基于“985工程”高校和财经类“211工程”高校经济学科全职教师简历信息与发表数据,研究发现海外访学经历显著促进了教师英文期刊论文发表。海外访...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收藏 引用
经济 2025年 第03期 15-20页
作者: 陈劲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技术管理专业委员会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的关键。本文提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有助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和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
收藏 引用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年 第3期21卷 32-37页
作者: 蔺雷 吴贵生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系
服务创新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同时对增强制造企业的竞争力有重要作用。服务创新与制造业技术创新在创新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 ,关键在于创新维度的不同。本文通过对服务创新四维度模型的介绍和探讨 ,识别了服务企业创新活动包...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服务产业创新的“逆向产品周期”模型
收藏 引用
科研管理 2004年 第5期25卷 1-7页
作者: 蔺雷 吴贵生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系 北京100084
有形产品创新中的“A -U模型”已成为描述制造业技术创新演变规律的一般模型 ,而对服务业的创新演变规律学者们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也不存在一个获得普遍认可的理论模型。本文介绍Barras提出的“逆向产品周期 (ReverseProductCycle...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我国制造业与主要制造国家的差距与追赶战略
收藏 引用
科研管理 2004年 第2期25卷 1-6页
作者: 吴贵生 王毅 唐晓媛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系 北京100084
我国制造业已经进入全球市场的竞争 ,美、德、日、韩等全球的主要制造国家是主要的竞争对手。明确我国制造业与主要制造国家的差距 ,并根据差距制定对策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先从出口额和制造业增加值两个方面考察我国制造业总量水平与...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WTO与我国科技投入政策
收藏 引用
中国科学基金 2002年 第3期16卷 161-164页
作者: 吴贵生 王毅 汪涛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系 北京100084
我国加入WTO后,由于受《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等条款的限制,政府科技投入方式和水平将受到影响。本文首先分析我国现有科技投入政策与WTO条款的冲突。然后,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取向,讨论我国科技投入政策调整的原则与策略。最后,...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科技战略要点初探
收藏 引用
中国科技论坛 2004年 第2期 29-32页
作者: 吴贵生 唐晓媛 王毅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系 北京100084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局限及其制约因素之后,提出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科技战略要点,如主体制造业的技术要在建立起企业为主体、大学、研究院所为坚实支撑的产业技术;高新技术制造业既要进行自主开发并产业化,也要引进外资与...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发展中国家的专利战略:韩国的启示
收藏 引用
科研管理 2003年 第4期24卷 1-5页
作者: 殷钟鹤 吴贵生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系 北京100084
本文是基于中国DVD和摩托车行业案例分析所做的研究。虽然在这些行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但他们面临的状况并不乐观。最近同行的外国公司陆续指出中国厂家侵犯知识产权。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薄弱。因而...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