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空心螺钉联合克氏针张力带、空心螺钉联合锚钉、改良1/3管型钢板3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avulsion fracture of tibial tubercle,AFTT)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3年9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9例青少...
详细信息
目的分析空心螺钉联合克氏针张力带、空心螺钉联合锚钉、改良1/3管型钢板3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avulsion fracture of tibial tubercle,AFTT)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3年9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9例青少年AFTT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8例,空心螺钉联合克氏针张力带)、B组(6例,空心螺钉联合锚钉)、C组(5例,改良1/3管型钢板)。3组患者年龄、性别、侧别、致伤原因、Ogden分型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3组术后1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负重时间、膝关节正常活动时间、末次随访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记录骨折有无移位、术后1个月骨折线是否模糊、有无骨骺发育异常以及有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果3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4.3个月;3组间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切口均愈合良好,无软组织激惹及骨折不愈合发生,随访期间未见患肢短缩畸形,无骨骺发育异常。A组术后1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及住院费用均优于B、C组,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负重时间、膝关节正常活动时间优于C组,C组住院费用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个月骨折线均模糊,骨折端接触紧密,无骨折移位发生;B、C组各有2例术后1个月骨折线清晰,C组1例出现骨折端轻度移位;除B组1例术中出现骨折块劈裂外,其余两组术中骨折块均无劈裂。3组间术后1个月骨折线模糊情况、骨折移位情况及术中骨块劈裂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3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均获优、良,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心螺钉联合克氏针张力带技术治疗青少年AFTT疗效可靠,具有稳定骨折端、加速骨折愈合康复、早期可行膝关节功能锻炼、降低住院费用等优点。
目的探讨准确评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髋臼杯尺寸的方法。方法以2022年12月—2024年7月接受初次TH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73例(80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男39例,女34例;年龄56~78岁,平均66.3岁。...
详细信息
目的探讨准确评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髋臼杯尺寸的方法。方法以2022年12月—2024年7月接受初次TH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73例(80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男39例,女34例;年龄56~78岁,平均66.3岁。单髋置换66例,双髋置换7例。其中,骨关节炎29例(34髋),股骨颈骨折35例(35髋),股骨头坏死9例(11髋)。基于X线片,采用术前模板规划法、影像学股骨头直径(diameter of the femoral head,FHD)评估法以及术中实测FHD评估法选择最适配髋臼杯尺寸,并与术中实际植入髋臼杯尺寸进行比较。结果术前模板规划法、影像学FHD评估法及术中实测FHD评估法、实际植入臼杯尺寸分别为(51.25±2.81)、(49.72±3.11)、(49.90±2.74)、(50.57±2.74)mm。前三种评估结果与术中实际植入髋臼杯尺寸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中实际植入髋臼杯相比,术前模板规划法尺寸一致35髋(43.75%),相差1个型号41髋(51.25%),相差2个型号4髋(5%);影像学FHD评估法分别为12髋(15%)、57髋(71.25%)、11髋(13.75%);术中实测FHD评估法分别为26髋(32.5%)、52髋(65%)、2髋(2.5%)。术前模板规划法、影像学FHD评估法及术中实测FHD评估法与实际植入型号一致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8.579,P<0.001)。结论术中实测FHD评估法作为一种简单、经济且准确的评估方法,可有效指导髋臼杯选择,减少假体磨损风险,提高术后关节稳定性。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三维真实臼杯覆盖率与二维X线下臼杯覆盖率的关系,并确定可以用于评估臼杯覆盖率的有效参数。方法基于健康成人骨盆CT三维重建数据,3D打印16个骨盆模型,采用常规THA手术操作制备...
详细信息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三维真实臼杯覆盖率与二维X线下臼杯覆盖率的关系,并确定可以用于评估臼杯覆盖率的有效参数。方法基于健康成人骨盆CT三维重建数据,3D打印16个骨盆模型,采用常规THA手术操作制备术后髋臼模型。将术后模型以髋臼为中心固定于"C"型臂X线机下进行透视,通过不同角度(15°、30°、45°)旋转"C"型臂X线机,透视获得髋关节正位X线片与髂骨斜位X线片,观察并记录不同透视角度(正位、15°髂骨斜位、30°髂骨斜位、45°髂骨斜位)二维臼杯覆盖率与基于骨盆模型实际测量的三维臼杯覆盖率。由两名观察者分别独立进行X线相关参数(臼杯覆盖率、外展角、前倾角)的评估,统计分析观察者间信度。比较二维与三维臼杯覆盖率的差异。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臼杯前倾角、外展角与臼杯二维、三维覆盖率的相关性。结果正位X线片组、15°斜位片组、30°斜位片组、45°斜位片组臼杯覆盖率分别为87.37%±2.59%、87.01%±2.53%、85.39%±2.57%、83.20%±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00,P=0.001)。45°斜位片组与30°斜位片组低于正位片组,45°斜位片组低于30°斜位片组和15°斜位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展角和前倾角分别为45.33°±2.22°、14.61°±2.53°。三维臼杯覆盖率为85.66%±2.51%。45°斜位片组明显低于三维覆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位片组与三维覆盖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3,P=0.06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臼杯外展角、前倾角与二维及三维臼杯覆盖率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二维臼杯覆盖率=124.627-0.700×外展角-0.379×前倾角,决定系数R^(2)=0.814,P=0.001;三维臼杯覆盖率=120.291-0.603×外展角-0.499×前倾角,R^(2)=0.917,P<0.001。结论不同X线透视角度显示的臼杯覆盖率存在差异,X线正位图像具有高估的风险,特别是外展角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二维、三维臼杯覆盖率差异的重要因素,增加了真实覆盖率评估的误差。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