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有效制定和实施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依据,以宝鸡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选取植被生长季(3-11月),基于标准化植被降水利用效率(standardized rainfall use efficiency, Z(RUE))模型,综合气候、土地利用/覆盖及光学遥感...
详细信息
为了给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有效制定和实施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依据,以宝鸡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选取植被生长季(3-11月),基于标准化植被降水利用效率(standardized rainfall use efficiency, Z(RUE))模型,综合气候、土地利用/覆盖及光学遥感3个维度,分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监测年际、季和月尺度上的Z(RUE)时空演变特征,进一步采用灰色关联法探讨了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在2001-2017年,宝鸡地区经过2轮退耕还林(草)工程,Z(RUE)整体上呈提高趋势,尤其是第一轮后呈显著提高趋势的像元面积占比最高,达65.69%。全区由第一轮工程实施中的以人为干预增加区域为主转变为以人为干预减少为主;2)春季Z(RUE)变化的年际差异最小,转变点出现在2009年,表现为2001-2009年和2009-2017年分别呈正、负增长分布。夏季Z(RUE)的增加最显著,秋季年际差异最大。年际、春尺度上各年的Z(RUE)均值分别在草地、耕地最高,城乡用地的Z(RUE)在夏秋两季最高;3)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坡度、不同坡向的Z(RUE)变化均呈"三高一低"峰值分布。高峰值出现在4月、6月和11月(最大值),低峰值出现在9月(最小值),分别对应着农田植被的返青(4月)、收割(6月)和播种期(9月);4)宝鸡地区Z(RUE)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气温、日照时数(光照)和人均GDP。退耕还林(草)背景下,宝鸡地区生长季的草地植被改善趋势最好,这与Z(RUE)在草地上呈提高趋势高度吻合。另外,除扶风、麟游、凤县外,其余各县(区)均为气候变化对宝鸡地区Z(RUE)变化的贡献率大于人类活动。
综合评价第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期间(2001~2008)、第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2009~2013)及第二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2014~2017)宝鸡地区的生态修复效果,为后续国家生态修复政策的完善和实施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参考。研究基于植被降水利用效率(Rainfall Use Efficiency,RUE)模型,综合气候、土地利用/覆盖及光学遥感3个维度,采用经分离后的人为干预(增加/减少)因素探讨了自然和人为驱动因子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2001年以来,宝鸡地区造林面积呈增加趋势的区域遍布全区(83%),第一轮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植被改善面积占比为83.32%,林地(介于0.64~0.67)植被改善最好;(2)夏季人为干预区域降水量最大,RUE值最小。春季RUE增加最显著,夏季RUE减少最显著;(3)累计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与RUE在2001~2008年、2009~2013年和2014~2017年,均呈较好的正相关性。∑EVI分别以0.148、0.029、0.143/a的速度逐年增长;(4)3个时间段上,林地的RUE值最高。其中2001~2008年、2009~2013年人为干预减少的年均RUE值(0.40、0.43)小于人为干预增加(0.48、0.46),2014~2017年人为干预减少的RUE值(0.54)大于增加的RUE值(0.51)。可见,时空尺度上人为干预在短期时间内能够促进植被恢复显著改善,但气候因素对宝鸡地区植被覆盖的影响是长期效应。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