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出 版 物:《现代哲学》 (Modern Philosophy)
年 卷 期:2025年第1期
页 面:10-19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1[哲学] 010101[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03[法学] 0101[哲学-哲学] 030503[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基 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国家理论的范式转换研究”(22ZXA001)
摘 要:《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将哲学视为“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主张将哲学与特定时代的具体现实性结合起来,这在方法上带有鲜明的黑格尔色彩。但是与黑格尔的哲学着眼于对现实世界的合理性的把握,由此促进人与世界的和解不同,在马克思看来,时代精神的目的是持续揭示时代自身的问题,问题比答案更为重要,因此哲学应该是批判的,而非和解的哲学。马克思试图将启蒙哲学的批判取向与黑格尔哲学的现实性要求融为一体,以期既能化解现有之物与应有之物的严重对立,又能避免陷入体系的封闭性从而保持哲学对现实的持续的批判和规范的力量,为此他诉诸的是一个康德式的自由的和批判的公共领域,而这一方案很难兼容于其日后的意识形态批判。